鹿隐周刊
第 49 期
Luyin Weekly Phase 49
刘 可
艺术作品欣赏
LIUKE
Appreciation of Works of art
Artist/ 刘可
刘可,1976年 出生于湖南宁乡。2003年 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广州·中国)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个展:
2023年/“欲望的结构”刘可个展(K·空间·成都·中国)
2023年/“刘可:左侧是大海”(白石画廊·香港·中国)
2022年/“无题问题——刘可”(腾挪空间·广州·中国)
2021年/“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壹美美术馆·北京·中国)
2021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刘可个展(K空间·成都·中国)
2019年/“原乡的抽象与具像:刘可艺术展”(慕尼黑国家工作室展廊·慕尼黑·德国)
2019年/“通道:刘可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9年/“原乡·时间轴:刘可作品”(肯普滕美术馆·肯普滕·德国)
2018年/“圣维克多山,刘可”(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5年/“蔚蓝之上的聆听”刘可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年/“象外造”刘可个展(极空间·广州·中国)
2013年/“条控”刘可个展(空间站·北京·中国)
2011年/“困局”刘可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通道·双人》
丙烯·Metropolis涂料·色粉·铝合金纱窗
135cm×135cm 2019
《通道·双人》,处于探索“过程体验”的“反样式”时期。通过“窗户”的植入,让画布与观众形成两端的关系,进而强调两者间的“通道”关系。
《两滴》布面综合材料
210cm×180cm 2021
《两滴》,包括了对线条、色彩组成进行剖析。通过可视化的剖面和平面两种形态的并置,研究空间层的“通道”关系,突破画面“平面”的局限。
《蓝色通道》布面综合材料
135cm×135cm 2022
《蓝色通道》,灵感同样来源于巴奈特·纽曼和克莱因。单纯化色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在平面之上的、大色彩之间的“通道”关系。
《巴洛克降临》布面综合材料
250cm×200cm 2022
《巴洛克降临》,欧洲的历史生长有两个方向——理性和自由。巴洛克的降临,既一定程度代表了理性和秩序的逐步解体,也代反映了“自由”的活力。
《哥特式花园》布面综合材料
180cm×165cm 2022
《哥特式花园》,当我们重新观看哥特历史的时候,发现这个时代不止“黑暗”,同时也是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我们不能被哥特时期表征上的“自由”遮蔽了对它“理性”部分的认知。
《喝酒摔跤变成鱼》布面综合材料
70cm×50cm 2022
《我们从哪里来》布面综合材料
210cm×190cm 2022
《汉斯黄的恋爱》布面综合材料
250cm×200cm 2022
《杜尚的漩涡》布面综合材料
130cm×110cm 2021
《看长城No.1》布面综合材料
120cm×100cm 2021
《性感雕塑之一》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性感雕塑之二》木板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0
《叠层雕塑》布面综合材料
135cm×135cm 2019
《城中村系列之一》藏纸·康戴里纸
36cm×30cm 2017
《你好!竹君之二》布面综合材料
150cm×130cm 2016
《黑色森林》布面综合材料
200cm×30cm×10cm 2018
《圣维克多山岩石之三》布面综合材料
60cm×50cm 2017
《瀑布》布面综合材料
160cm×160cm 2020
《凝视之十五》布面综合材料
165cm×180cm 2013-2015
《折合的几何体No.3》钢板喷漆
180cm×65cm×h42cm 2015
《千高原之一》布面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2
《千高原之一》《千高原之二》,均源于对德勒兹哲学的思考,通过线条和色域的确定和非确定状态分别反映势态的、潜在的可能,一种稳定而又不固定的流体状态。
《千高原之二》布面综合材料
80cm×70cm 2022
无止境的穿越
刘可的艺术活动虽然庞杂,但大致还可以分为三类,即绘画、装置和公共艺术。这三类艺术有一个时间的顺序,绘画为先,主要在早期,后来也有绘画,但不是早期的形式,而是观念化的倾向。中间是装置,装置很难定义,雕塑、平面和综合材料都可能,很难想象,他怎么能搞这么多名堂。最后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和装置有一个衔接,一个扩大的公共空间,公开的或隐密的社会介入。对刘可来说,这是艺术形态、观念和媒材的演变,既是一个艺术成长的过程,也是精神指向的过程,后者更为重要。从一开始,他就不是关注艺术的表象,形式对他意味着精神的构成,不只是感性的力量,而是一个形而上的空间。他必然从具象走向抽象,具象会限制他的思考,而在抽象的符号之间,可以感受到思想的游走。他活跃的、不安分的思想不是漂浮的,而是焦虑的,纠结的,他是要在艺术的重山中等待走出重山的天启。装置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刘可把它扩展到一个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用它来思考历史、现在和未来,历史虽然远去,但历史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我们,它与现实重叠,要摆脱历史的重负,是将它碎解还是重构,不是历史的使命,而是自我的选择,虽然工程浩大,仍然是他思考的结晶。刘可不会给出一个答案,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焦虑,艺术将走向何方,文化将走向何方。他有一个设想,但我们猜不透。作为社会的介入,他是将艺术的个体置于社会交往之中。既像艺术从隐秘的角落偷窥社会,又像社会将艺术揪出私密的空间,更有可能,他在测量艺术于社会的温度,在一个后工业和高智能的时代,艺术于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穿越”意味着门类、时空之间的自由移动,刘可的穿越在于他的创造性思维,他质疑现存事物的合法性,探究表象后面的真实,挑战自身创造的极限,以个人艺术的小天地,折射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大势。
文/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提供:刘 可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课程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课程体验
赵晨聊当代
《当代艺术中的物》
课程主讲:赵晨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关注鹿隐云艺书画课堂
联系鹿隐客服
关注鹿隐周刊
相关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