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社区 【鹿隐周刊】第 55 期 | 王华祥·绘画作品欣赏(素描篇)

【鹿隐周刊】第 55 期 | 王华祥·绘画作品欣赏(素描篇)

2023-04-26 09:16 9603浏览


鹿隐周刊

第 55 期

Luyin Weekly Phase 55

王华祥

绘画作品欣赏

(素描篇)

WANG HUAXIANG

Appreciation of Paintings

(Sketching)



55-2.png


B01.png


艺术家个人照片-(1).png



Artist/ 王华祥


1962年生于贵州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留校任教

曾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

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副院长

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比利时欧洲版画大师展评委

阿根廷ace当代艺术基金会国际名誉顾问委员会委员(FACE-IHAB)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终身专家

中国教育部专家库成员

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顾问

CCTV【灿烂中国】诗书画名家汇艺术委员会名誉主席

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万圣谷美术馆馆长

江苏版画院名誉院长

获奖

1989/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主要收藏

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美国玛勃洛画廊、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布法罗大学美术学院、英国木版艺术基金会、韩国库艺术中心、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天图资本、中华慈善总会、香港schoeni画廊、安思远、南京一山美术馆、北京灿艺术中心、玖画·廊、北京可儿幼儿教育、贵州商会、爱慕集团、搜猎人艺术品交易平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金陵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王华祥,在中国艺术界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二十六岁创作了木版画《贵州人系列》获全国美展金奖,在木刻版画中实现了“写实”理想,不攻自破了人们对版画的简单认识;二十八岁创作了《近距离系列》导致了艺术潮流的转向,成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三十一岁出版《将错就错》,被中央美院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三十四岁创立“一幅肖像的32种刻法”,现仍是中央美术学院经典课程;在2016年,策划发起成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为世界范围内的版画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

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凭借敏锐的直觉与判断力创作与研究,把油画与波普结合,雕塑与装置重组,扩大了艺术的语义,直指艺术与现实存在的弊端,通过自己的实践一次次挖掘艺术的深度,并将其引领于时代前列,同时分享经验、创立平台也是实现他的艺术普世价值理想的必然结果。

尤其2021年,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锔瓷》王华祥个展,便可从观念到方法论再到对绘画技术的重视与演绎,几个角度一览王华祥的艺术观、价值观。艺术家通过“锔瓷”系列对种种问题进行回应。

一方面以观念对支离破碎的现实加以缝合,提供希望之可能,愿其重生。在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当代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责任的自觉。纵观历史上的伟大画家,他们都自觉的承担了历史使命,但这种宏大的责任感在当代社会消耗殆尽,而在王华祥的《锔瓷》系列中我们似乎看到这种精神的“复活”,通过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在生活与绘画中关注、探讨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方式,从而建立符合、贴切于当下时代的艺术。另一方面以传统技艺的表达方式修复着对绘画的信仰,对于绘画在当代的质疑处境给予肯定答复。《锔瓷》系列中包含王华祥在所处时代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绘画创作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我们相信在不断虔诚的瞻仰这些经典佳作的同时也能够破土而出,而在这“肥沃的土壤”之中,给予了王华祥不断成长、思考、探索的养料并能够结出属于自我的茁壮果实。这些古典绘画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既是养料也是根。对于“王华祥希望用一生来恢复绘画的荣光”应饱以敬意。因为我们看到王华祥在绘画中不断用肉身和行动坚守着艺术的永恒,文化的永恒以及人性的永恒,今天如此,未来亦是。


06-作品欣赏.jpg


1986-男人体-素描-纸上作品-78x55cm.png


《男人体》 素描/纸上作品

78cm×55cm 1986



1988-惊马-54.7x79cm-王华祥.png


《惊马》 素描/纸上作品

54.7cm×79cm 1988



1988-老人着衣像-151.5cmx105cm.png


《老人着衣像》 素描/纸上作品

151.5cm×105cm 1988



1992-穿便装的老徐-素描-纸上作品-21.7新3cm-.png


《穿便装的老徐》 素描/纸上作品

21.7cm×13cm 1992



1992-戴眼镜的学生-素描-纸上作品-20.5x15.3cm--.png


《戴眼镜的学生》 素描/纸上作品

20.5cm×15.3cm 1992



1992-画室里的老头儿与逐虎-素描-纸上作品-21.7x13cm-02-.png


《画室里的老头儿与逐虎》 素描/纸上作品

21.7cm×13cm 1992



1992-吉男兄练气像-素描-纸上作品-20.6x11.3-2-.png


《吉男兄练气像》 素描/纸上作品

20.6cm×11.3cm 1992



1992-想事儿的人-素描-纸上作品-21.7x13cm-.png


《想事儿的人》 素描/纸上作品

21.7cm×13cm 1992



1994-爱情+素描+纸上作品+21.5x13cm.png


《爱情》 素描/纸上作品

21.5cm×13cm 1994



1994-男人着衣像-素描-纸上作品-21.7x13cm-.png


《男人着衣像》 素描/纸上作品

21.7cm×13cm 1994



1994-女人体侧面-素描-纸上作品-41x32cm-.png


《女人体侧面》 素描/纸上作品

41cm×32cm 1994



1994-肖像-素描-纸上作品-21.5x13cm-.png


《肖像》 素描/纸上作品

21.5cm×13cm 1994



1994-自画像·镜子+素描纸上作品+21.7x13cm.png


《自画像·镜子》 素描/纸上作品

21.7cm×13cm 1994



1998-高原人草图+素描+纸上作品+31x40cm.png


《高原人》草图 素描/纸上作品

31cm×40cm 1998



1999-《人类》系列草图,纸上作品37x40.5cm.png


《人类》系列草图 素描/纸上作品

37cm×40.5cm 1999



1999-劳模另一面-素描-纸上作品-41x32cm-02.png


《劳模另一面》 素描/纸上作品

41cm×32cm 1999



2000-素描-纸上作品-41x31.5-2.png


素描/纸上作品

41cm×31.5cm 2000



2001-垓下之战-素描-纸上作品-.png


《垓下之战》 素描/纸上作品

2001



2001-垓下之战(局部)素描+纸上作品.png


《垓下之战》局部 素描/纸上作品

2001



2004-自画像1+纸上作品+33.5X24.5CM.png


《自画像1》 素描/纸上作品

33.5cm×24.5cm 2004



2015-《女半身像》,纸上素描,20.5X16cm.png


《女半身像》 素描/纸上作品

20.5cm×16cm 2015



2020-5-锔瓷五草图++纸上作品.png


《锔瓷五》草图 纸上作品

2020



2020-11-锔瓷十一+纸上作品+.png


《锔瓷十一》 纸上作品

2020



2020-12-锔瓷十二-纸上作品.png


《锔瓷十二》 纸上作品

2020



2020-13-锔瓷十三++纸上作品.png


《锔瓷十三》 纸上作品

2020



素描与草图


“素描是通向自然和心灵的最直接通道”

谈起“素描”是王华祥从事创作思考、教学实践的敲门砖和通向艺术真理的秘密通道,一路走来,从“将错就错”、“触摸式教学”、“王氏素描五步法”......时间与作品见证着王华祥从现代主义到文艺复兴,从研究“触摸式素描”到解剖“全因素素描”几轮研究与实践下来,王华祥对于素描的理解已经能够与古代杰出绘画大师对话,并将其经典中所蕴含的精髓找到精准的当代学习方法,王华祥在自己的绘画与实践中应用屡试不爽,不仅如此且通过学生的“实验”同样见证了这些方法的神奇与有效。

难能可贵的是,在学习和研究素描的道路上,王华祥不止注重理性的思考与规则的建构,也注重感性的释放与共情力的挖掘,这得益于艺术家具有向内,向高度,向深度不断自我追问的辩证思考能力,同时在素描教学中也体现出艺术家自觉的肩负了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责任。

如此观之,唯有不断的细细品味其中的素描之道再加之勤奋实践,才能够得其真知,像艺术家一样,由技入道,感悟艺术真理,在此分享王华祥有关素描的观点,是值得不断思考与回味的经典。

“美术史上所有杰出的大师,无一不是从学习素描开始走上艺术之路的,素描练习甚至伴随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武术家练功,音乐家练琴,所有复杂深奥的学问都必须依靠最简略的训练方法,绘画所依靠的,就是素描。素描是我们通向自然和通向心灵的最直接通道,也是我们打开以往艺术大师奥秘的钥匙。”

“素描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如归类也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再现性素描——写实素描,另一种是表现性素描——意象素描。而实际上,两种素描常常互相包容,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又有再现。”

“素描学习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练就创造的技术,另一个是练就创造的头脑。没有头脑的技术是瞎子,没有技术的头脑是拐子,任何创造都必须依赖于这两个方面。创造是艺术家生存的目的,没有创造、 艺术既不会产生,也不能发展。因此,作为以创造为天职的艺术家,素描的意义是不寻常的。”

“我把再现性素描训练当成是“看”法的训练,把表现性素描当成是“想”法的训练。当我们面对模特儿,用一张纸把他一模一样地画下来,我们将此称为再现或客观造形。它是培养我们“看”的本领和表达技术的。客观造形是自然和客体的对应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着特定的语言和艺术升华的契机。模特儿是人的代表,他的形体所包含的一切规律与世间万物一脉相通。虽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看”的本领,即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那么,我们就能解决任何陌生的问题。然而,围绕着“客观造形”的一系列概念是不稳定的,对它的解释和应用也因人而异。想客观而客观不了的人很多,譬如有的学生想把模特儿画得很像,可是总画得千篇一律,抓不住特征,不能分辨质感,或把人画成解剖图,或画成多面体,概念程度真是不堪入目,连感觉都没有,怎么能完成素描的任务:创造的技巧和创造的头脑?如果“看”的基础打不好,缺乏感情能力和鉴别形和色的眼光,个性和创造都是不真实的。我们必须学会用眼睛和铅笔一起看,还要探索正确的方法,因为如果画法不对,那么“看法”也就不会对,看法与技法是互相作用的,有时候是看法决定技法,有时候是技法影响“看法”

关于表现性素描训练,也就是“想法”训练,我是这么看,许多年来,我们在“看法”训练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而且卓有成效,但对“想法”却重视不够,因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欲望受到某种限制,当他们希望创造一种特殊的个人风格进入视觉领域的时候,往往感到单一的素描基础束缚了他们的表现力,不少教师认为,个性是天生的,把“客观造形”基础打好了,“想法”自然会有,风格自然会有,只要有基础,想怎么画就可以怎么画。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情形是,大多数人学完三年的基础课以后,已经对个性无所谓了。或者,他们会把创作风格和素描风格分开当成自然的事情。可是,古今中外难道有哪一个大艺术家,他的素描风格与创作竟是不同的?笼里的鸟儿关久了飞不远。赶它飞它还要回笼里,肌体的软弱且不用说,关键问题是它已经没有了飞的欲望,一离开模特儿就心慌,为什么呢?因为临摹对象省心,而想象和创造却非常危险,学院教育给了他们许多“暗示”,因此他们不敢也不愿离经叛道。”

““想法”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不是学好“客观造形”就跟着有。并非说写实就没有想法,事实是,写实艺术是难度最大的艺术,它需全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做好。可是,写实不是所有人的唯一归宿,在学习阶段接受它的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许多人最终要去寻找更多样的更适合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事实。因此,鼓励学生的“想法”, 怂恿他们“背叛”,也应成为教学训练的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结实而又多样。”


作品提供:王华祥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常用02.png

课程推荐


课程链接-08.png


点击图片进入课程体验


色彩基础·系列课程

《向大师学色彩》

课程主編:費頭

绘画

是审美带动技术的一个过程

临习大师作品

是学习色彩最有效的途径


本课程采用一系列大师的色彩作品,解读和示范讲解作品中对于色彩处理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学习用大师的眼光看对象,学会如何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地去看对象以及一张色彩作品,在临习大师作品的过程中,修炼对画面各种关系的把握,尤其是对色彩关系的把控能力。


关注鹿隐云艺书画课堂.png

关注鹿隐云艺书画课堂


08-客服.jpg

联系鹿隐客服


关注周刊02.jpg

关注鹿隐周刊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意见反馈 APP下载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