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社区 【展讯】展览预告 | “物言自语”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展讯】展览预告 | “物言自语”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2022-07-09 11:41 3561浏览

1.jpg





展览信息



“物言自语”

黄月新雕塑作品个展


学术主持

冯原

主办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美术家协会

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

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广西雕塑艺术委员会

桂林美术馆

办单位

上海中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上海张扬广告有限公司 

开幕式时间
2022年7月2日下午2:30
学术研讨会
2022年7月2日下午3:20

展览时间
2022年7月1日—2022年8月13日

展览地址

桂林美术馆(桂林市七星区自由路2号)







黄月新的“构造之相”与“原理之美”

冯原

从现代意义的文化语境出发,干栏式建筑本来是一个承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而传统恰恰又是一个被现代所创造出来的对立性概念,起码就现代中国来说是这样的——20世纪的现代区分了之前的传统并带来了一个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现代。黄月新曾经回忆过他自己的经历,如同他的同代人一样,他接触到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始自于1980年代初,其实,从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大趋势上来看,这个阶段似乎也正是中国的现代化的成长时期。于是,不无巧合的是,60后的一代与中国的现代进程几乎同步成长,而且,也正是在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变成了60后一代的表现对象,干栏式建筑成为了表征少数民族风情的象征符号。

但是,作为60后的一代,黄月新的“构造解剖学”既来自于从成长中获得的代际经验;也很可能超越了这种代际的共同性,如果说,60后一代对于传统的理解和表现是一种从自我出发的“小传统”,那么,能够做一个“构造的解剖学家”则是需要某种结构主义的思维作为入口,这是因为,要揭开“构造之相”必然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考方式。正如“解剖学”的语义,或者用剥竹笋的俗语来比喻——将地方文化的“小传统的表皮”层层打开,才能看到“人类大传统”的核心结构——那可能就是支撑人类文化演进的骨骼和关节。


因此,在黄月新的这些“构造解剖学”的样本面前思考一下吧,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去审视人类文化的“大传统”,也许,你就能从他的创作中看到人造物演化的路径,它像是一种心智的定位装置一样,显示了人类创造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性质,一句话,那就是——“构造之相”暗合“原理之美”。








黄月新



2.jpg



广西桂林人,1987年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
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毕业。
2003年赴法国巴黎作访问学者。
2012-2018年任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雕塑学科带头人,学校教学名师,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









部分作品欣赏


3.jpg

高定村上午

纸本

26x36.8cm  
2017年




4.jpg

高定村下午

纸本

26x36.8cm  
2017年





5.jpg大山的容貌
石膏着色 
17x18x24cm
2020年





6.jpg

生·息

石膏着色 
30x30x40cm  
2019年





7.jpg

垣墙

黄土、木、陶
48x34x80cm  
2022年





8.jpg

气·骨

石、木、陶

190x80x160cm  
2021年




9.jpg

呼吸为云

石、木、陶

190x120x240cm  
2021年




以物观心

黄月新

自己最早看到反映广西少数民族写生的作品是在 70年代从北京来的阿老、何孔德等在桂林举办的龙胜采风写生展览,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则是1980初春,自己独自一人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公社,住在村民家,当时直接的感受是他们的生活太苦,每个家庭都在为生存活着,没有灯,没有电,没有广播里所说的欢声歌舞,当时他们的衣着基本上是自制的黑粗布,对他们村寨感觉是无彩的黑色,弥漫压抑的感觉,自己仅仅呆了5天左右赶紧跑回县城。

再一次下乡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已经是大学期间与几个同学前往三江富禄、融水滚贝等地,近十年自己均会前往百色、三江、龙胜各地跑一段时间,自己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这方面的题材,这种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叠加亦将广西少数民族的东西沁入到自己的思考中,伴随自己年龄的成熟和时间的沉淀,自己渐渐的从常规的写生方式或现实表现转向用另一个视角去观照他们的生活与环境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寨的一切也渐渐地变化,以前下乡采风都是借住村民家,几年前已经改为租住村民农家乐中,眼前的景象似乎有富裕的生动,也有了很多城市里的元素,包括手机与快递。

少数民族的各个村寨都有一部迁移史,其过程中他们有时会因时而变,有时会顺势而为,在信息趋于平扁化的今天,各种关系的碰撞更加容易发生,变化成为一种自然而平常,所以无论青石路、吊脚楼,服饰,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变与不变走到今天,我想任何传统都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

我认为山寨和吊脚楼的构建形态不仅是依托自然而造,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空间和构造形式同样传递出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一代一代的村民在营造过程中自然会表达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视觉的影响,自己只是尝试将其延伸到另一种语境中。

由于经常下乡采风的缘故,自己可以微微体验到山寨村民的生活,偶尔看到一些他们歌舞和民俗活动,会对他们独特生动的形象而触动,但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居所,物品等固态的东西似乎更有印记,自己认为这些东西虽是具体寻常,却与村民生活相连,上面凝固着时间的流痕,其形其色透出自然的视觉感,朴实的质感之中渗着永恒的意味,从中可以观望到沉淀其中的温度和生命感,包括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如同每个“物”都具有生命特征,一直在沉静中自然自语,自己即是以此角度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自己关注。




温馨提示
各位观众,因疫情防控需要,请大家佩戴好口罩,扫码预约有序进馆观展。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开馆时间
•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馆)
•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获取入馆健康码

10.jpg


11.jpg


编辑丨吴慕云
责任编辑丨吴莘岚
校对丨张   隽    邓智媛
审定丨张   丹  终邱丽萍



☛ 点击蓝字带你去桂林美术馆 

12.jpg


14.jpg



展览:申请办展,请咨询展览部:18078410581 洪老师

公共教育:公益培训及活动参与,请咨询公教部:15977072569 唐老师 

作品捐赠:捐赠事宜,请咨询典藏部:18677393977 黄老师

媒体合作:请咨询宣传部:15677060630 吴老师

志愿者报名:2702003797@qq.com

其他事宜咨询:0773-3569030、0773-5841848







13.gif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意见反馈 APP下载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