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金额 ¥0.00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重温经典》
系列课程之五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
课程主讲:刘宣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画家
一、表现主义概述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
《德国咖啡馆》
德国/约尔格·伊门多夫
1984
19世纪末,出现了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文森特·梵高、法国/劳特累克、奥地利/克里姆特、瑞士/霍德勒和挪威/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或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呐喊》
挪威/爱德华·蒙克
90.8cm×73.7cm 1893
表现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而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兴起。
《死与生》
奥地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78cm×198cm 1915
表现主义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或“真理”。
《修女》
德国/奥托·迪克斯
1914
在艺术作品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对客观形态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的处理,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表达恐惧的情感。
《夜》
德国/马克斯·贝克曼
1918
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
二、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
《异教徒》
奥地利/奥斯卡·柯克西卡
1915
奥斯卡·柯克西卡(1886-1980年)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柯克西卡的作品用强烈而奔放的笔触、跳跃的色彩以及夸张的造型来表现内心强烈情感,在创作中经常借用寓言、古代神话等文学形象,以隐喻和意象化的象征风格表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和反思。
《被面具包围的自画像》
比利时/詹姆斯·恩索尔
1899
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1860-1949年),比利时画家、版画家。恩索尔的作品脱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化,以奇异怪诞,讽刺而幽默的创作成为艺术史上无法被忽略的独立存在。他的绘画技法对野兽派和德国表现主义带来巨大影响,是当时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
《鸟的地狱》
德国/马克斯·贝克曼
120cm×160.5cm. 1937-1938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深受文艺复兴大师和巴洛克艺术影响,尔后对塞尚的艺术发生兴趣。1906年加入“柏林分离派”。第一次大战中应征入伍,作为一名医护兵目睹死亡的惨景,形成他恶梦般的幻想意识。
《记者西尔维亚·冯·哈登的肖像》
德国/奥托·迪克斯
1926
奥托·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年),德国艺术家,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对暴力社会和野蛮战争的无情现实、苛刻讽刺和描绘而著称。
《卡内斯景观》
俄罗斯/柴姆·苏丁
1925
柴姆·苏丁(Chaïm Soutine,1894-1943年),苏丁虽不像毕加索、莫迪里阿尼那般高知名度的画家,在论及现代美术时却无法忽略的人物。苏丁的画风接近德国表现主义,他在法国也被评价为引领表现主义技法的画家。他饱受周期性抑郁症的折磨,时常感到不安,他对摧残屠杀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感到恐惧。在他的风景画中,房子和树所在的局部像是刮着猛烈的风,这里的世界怪诞而歪曲,混杂着茫然与不安之感。
《埃尔克六世》
德国/乔治·巴塞利兹
85.3cm×65.1cm
2017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他以纵情狂放的线条、稀松随意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画面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绪与主观情感。巴塞利兹说:“我想绘画对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没有意义的东西……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绘画不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巴塞利兹不同于其他新表现主义画家,他坚持强调作品的形式特征——即绘画作品的个性。
《德国咖啡馆-4》
德国/约尔格·伊门多夫
1978
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1945-2007年)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七十年代末开始,与巴塞利玆、吕佩尔茨、里希特、基弗、波尔克、彭克等人,共同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潮流。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政治是伊门多夫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德国咖啡馆》是其代表作,对德国社会现状作了概括性地描述和批判。
《天堂中的蛇》
安塞姆·基弗
1991-2017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80年代“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树叶等综合材料。基弗的风格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Number 8》
美国/杰克逊·波洛克
1949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
波洛克创立的行动绘画意义是:一,改变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绘画不再是美学的设计,而成了承担由内心支配的人的运动的载体;绘画不再是通过形象或形式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却成了画家情感流泻的直接记录。二,改变了绘画的空间,在行动绘画中不再存在前景和背景,传统的构图关系消失了,一切空间关系不复存在了,是一个画家参予的画面。三,画面没有主题,没有中心,没有主次,漫无边际,绘画仅作为这无边际整体中的一块,这种绘画可以任意分割。
波洛克的画根本意义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追求极端的自由和开放,他促使了人类大胆创造意识的发展。
《复活节星期一》
美国/威廉·德·库宁
1956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年),荷兰籍美国画家。40—50年代,是德·库宁个人风格形成时期。他的笔触迅疾、粗重、猛烈,再加上黑瓷漆等各种新材料的使用,绘制出的形象分解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地表达了其躁动不宁的情绪。他同波洛克一起代表着该画派所拥有的巨大力量,发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绘画概念,为后人进一步探索绘画艺术找到了新的出发点。
三、课程内容
1、表现主义的沿革
2、表现主义先驱 蒙克
3、表现主义先驱 柯克西卡与恩索尔
4、德国表现主义绘画
5、表现主义大师 贝克曼与迪克斯
6、表现主义大师 苏丁
7、德国新表现主义 巴塞利兹
8、德国新表现主义 伊门多夫与基弗
9、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与德库宁
老师介绍
Artist/刘宣
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1—1993中央美术学院第六届创作研修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画家。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绘画创作,曾先后赴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韩国交流考察,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美术作品展,并有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美术馆、艺术机构、个人收藏。2014年于上海、宁波举办个人展览,展出作品80余幅。
部分作品展示
《众生》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9
《心愿》 布面油画
60cm×80cm 2014
《心灯》 布面油画
60cm×50cm 2012
《查济红叶》 布面丙烯
70cm×70cm 2017
《查济小院》 布面丙烯
80cm×80cm 2008
《上升的云》 布面丙烯
80cm×80cm 2019
《秋意》 布面丙烯
50cm×30cm 2019
《屏山秋色》 布面丙烯
80cm×80cm 2017
《屏山》 布面丙烯
60cm×60cm 2017
《东乡》 布面丙烯
80cm×60cm 2021
《堂云》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21
《手稿之一》 纸本钢笔
25cm×25cm 2006
《手稿之二》 纸本钢笔
25cm×15cm 2008
《手稿之三》 纸本钢笔
25cm×25cm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