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社区 【鹿隐书屋】纵古往来,纤尘不染——倪云林

【鹿隐书屋】纵古往来,纤尘不染——倪云林

2022-08-30 19:05 3255浏览

据杨维桢的传记《清江文集·铁崖先生传》中记载,一位破产的贵家公子为解家族困境,前去拜见一位达官,用了近乎于偷的手段,持走杨维桢家中所藏一副倪云林画作作为赠礼。
要知道杨维桢可是元末名满天下的诗坛泰斗,“铁崖体”古乐府诗自成一家,婉丽动人、雄迈豪健,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倪云林何许人也?为何他的画让一代诗宗杨维桢如此难以释怀?为何家族破产的公子近乎于偷取倪云林的画作引以为介?
相比于文学史宽广的天地,倪云林作为画家的身份显然是容易被忽视和冷落的。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传席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山水画史》中给了倪瓒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元画“高逸”的最高峰,并坦言倪瓒画风的形成主要是其精神状态和修养的决定的。
欲知其“高逸”于何处,作为后来者只能在他的生平履历中和传世作品里寻找那一缕仙而飘的逸气。


《秋林野兴图》


倪瓒,原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风月主人、萧闲仙卿、沧浪漫士、净名居士等,因题画时多以云林二字,后人常称倪云林。倪云林的诸多别号,无一不透露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俯视人间的仙人风范。
倪云林祖上从汉朝始做官,家族前几代皆为隐士,善于治家,累财“资雄于乡”。父亲早亡,幼年为其兄所教养。其《述怀》诗中所作“嗟余幼失怙,教养自大兄”。大兄倪昭奎善于交际,为道教上层著名人物,倪家因此享有颇多特权。
23岁以前,倪云林过着富裕的公子生活,不忧生活,不问世事,读书操琴,欣赏古玩。虽富裕闲适却未尝有纨绔之态,《述怀》中自言道:
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
闭门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放笔作词赋,鉴时多评论。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贵富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述怀》倪瓒
可见倪云林虽身处富家之间,但早已认识到金钱权利是为虚名,读书问道、名垂后世才是他志之所向。


倪瓒自书诗稿册


倪云林23岁那年,大兄寻道吃了不少丹药,早亡,家族重担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他的生活迎来了第一个转折。
一方面,掌管了家族的倪云林也拥有了更多的财力支配,经营清閟阁期间重金大量收藏诗画,历代法书。与当代名士往来频繁,玄文馆常见杨维桢、高启、虞集、张雨等诗文大家。
另一方面,享受家族财力的同时,官府收租,敲诈勒索,事事都得他当面处理,俗物俗事使他痛苦难耐。兄长带来的特权消失后,家庭失去了保护,倪云林不善治家,苛刻的税收使家族入不敷出。在这个时期他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苛政如虎、视民如猪,《至正乙未素衣诗》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素衣涅兮,在彼公庭。
载伤迨隘,中心怔营。
彼苛者虎,胡恤尔氓。
视氓如豵,宁辟尤诟。
——《至正乙未素衣诗》倪瓒
在倪家日渐没落的这二十年,是倪瓒绘画风格成型的时期,越是接触了诸多社会俗事,深感世俗的险恶之后,倪瓒的画作越是远离尘世喧嚣。山、树、江流、小溪,这些自然景物表现的天地逸气恰是倪瓒人生所向往的超凡于世的境界。这一时期,倪云林遁入道教所追求的道法自然境界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云林早期作画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画法严谨持重,披麻皴,用笔圆润浑厚,色艳。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缺乏情趣,并且画面纷扰缺乏剪裁构图。到了中期,画面基本摒除了现实山水中诸多杂乱的元素,而简洁凝练地勾勒几颗树,一江水,远处绵延起伏山的轮廓。绘画风格从早期的形似,对客观自然的向往,不断地向主观自然转变。


《雨后空林图》


《清閟阁轴》


这是倪云林内心高雅的山水,远离尘嚣与世独立的山水。倪云林“高逸”的山水画风格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雏形。
35岁时,他禁不住官府小吏的骚扰,毅然决定卖田出游,去追求自己清净高洁、尘泥不染的人生,这期间他的创作因为获得短暂的自由而意境开阔画面内容饱满有力。
48岁时,他在《题郭天锡画并序》中有谓“不归故土,已有十年。”卖田出游这十年间,他的思想愈加空幻,俗世的痛苦并没有因为他卖田卖地就摆脱干净。
元末明初,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制度不断重建,倪家作为曾经当地富户依然不停地遭到官府打扰。忍受着与肮脏小吏来往的痛苦,掺杂着离家的思念,道家已无法中和他尘世的命运与不食烟火的心气,他转投了佛门。
此后多年,云林的画作大都带有佛教无形无相的空性。绝少着色,也很少盖印,典型面貌是一江两岸,画面大片留白,一片空明。


《渔庄秋霁图》


《六君子图》


《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这一时期云林画作的代表。山石线长而劲健,墨浓而干枯,淡墨点染,空灵不显单调,令观者俗滤尽空,心脾俱畅。
前人曾论述:宋人画繁,无一笔不简;元人画简,无一笔不繁。纵观元代画家,王蒙画千岩万壑、崇山峻岭;黄公望、吴镇则画繁似简;赵孟頫繁简疏略……唯有倪云林在画面上的处理极为简洁、萧散,一笔之意似无穷笔。此观点看似以元人画作整体论述,实则将倪云林的山水画作为元画代表进行总结,是对云林画高雅、飘逸的最高评价。
58岁时夫人蒋氏去世,云林失去了共同浮游的伴侣,痛慨万千地写下:
幻影梦境是耶非,缥缈风鬟云雾衣。
一片松间秋月色,夜深惟有鹤来归。
……
梅花月夜耿冰魂,江竹秋风洒泪痕。
天外飞鸾惟见影,忍教埋玉在荒村。
——《题寂照蒋君遗像》倪瓒
晚年,遭受了一系列尘世痛苦的倪瓒寓居无锡太湖一带,在静谧恬淡的美景中感受着自己清幽悲凉的人生。
晚期的画作相较于中年的极致清简,又多了几分人生的怅意,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化为下笔的思绪,画作较之于前也更多一些人间、自然的气息。画作《春山图》、《幽涧寒松图》笔简意幽、稚拙苍劲,画面布局也较之中年的阔大意境转为缓而幽的别致小景。将太湖旷远清新的风景与自身悲凉脱俗的心境合而为一,达到了平淡自然的艺术效果,与东晋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观产生合流。


《平林远岫轴》


元_倪瓒_幽涧寒松图-2.jpg《幽涧寒松图》


69岁的倪云林寄寓亲戚江阴邹惟高家,邹家盛情难却,身染滞疾的情况下畅饮了一场,随后一病不起。于同年十一月十一日结束了清高凄苦的人生。
云林一生追简求净,作画作诗作人皆如此,“云林洗桐”,“便下鹅毛”这些民间经久流传的趣闻,既是倪云林的洁癖轶事,也正是他不食人间烟火,追求清净高逸的写照。
云林的“高逸”是一种形而上的、极致的艺术。明清两代,倪云林的画作被世人奉以为宝,官宦之家以藏有倪云林画作为雅。明清画家、理论家皆以争捧云林为能事,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评“元季四家”:“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乾隆皇帝也为风气所尚,谓之:“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世称逸品。”
自此以后,云林画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典型和最高逸品的代名词,在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常以诗仙李白来对比倪云林纤尘不染的人生。李白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于压迫中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世俗权利迎合了他的才气,他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世人枉我,转而抛弃一切的心态。而倪云林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希望能够摆脱凡俗,俯视人间,不带任何污染的“高逸”,若是谈及“仙”态,怕是李白也不及之。
元代“高逸”的巅峰,说的是云林画作,可是古往今来,无数诗文书画流传,又有那件珍品能够摆脱他的作者独立存在呢?诗文如此,画作亦如此,“高逸”是云林画作山水枯木间扑面而来的气质,画如其人,倪云林一生追求的也正是清净淡雅、高逸脱俗的生命高度。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课程主页
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变革——元·倪瓒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意见反馈 APP下载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