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社区 【鹿隐书屋】莫道孤逸需修行 | 释凌

【鹿隐书屋】莫道孤逸需修行 | 释凌

2022-08-30 19:05 2433浏览


与李大震先生相识相知已有二十余载,看其深褐色的双眸中闪着的是对于愤世迷离的嫉俗,高额明晰的三行褶皱里沟堑着洞察一切的执着。瘦骨嶙峋之中贮藏的是中国文人艺术对于中华民族传承的坚守。在中国画有些青黄不接的年代里,给后人重拾丹田的坦荡。



与先生相处过的人都知道,在先生年过古稀的骨子里,处处彰显孩童般的稚气,率性而为的纯真,以及不顾一切的直率。先生的处世方式总是为人所不解,但是与孩童的相处总是令人惊叹,时常能与孩子们相伴甚欢。人们常说看见先生的画作既会哭又会笑,情感多变。富有童趣的动物,配以简练的瓜果蔬菜,正如孩童般的脸,洒脱,自然,尚且质朴归真。

先生喜欢徒步于闲林山水之间,在景色即兴之时往往驻足半日,拿出纸笔,构思一副即景。忘形之时不知是先生在赏景,还是美景在赏他了。而平日在杭家中,先生总是捧着茶杯,戴着鸭舌帽,抿着嘴,快步行于西湖畔,看着天上的鸟儿,水里的大白鹅,以及湖畔一年四季不同的荷。

中南海 · 玉泉山-1995

上图为大震先生应邀至中南海创作时 陪同领导所摄

先生是个怪人,正如其所绘的“大震鸟”一样,痴傻呆萌,大大的眼睛恰似从不涉足人间烟火,向上撅起的鸟喙也不食俗世五味杂陈。先生的生活也是如此,在常人看来先生的生活甚至比青山古寺中的高僧还要苦修,他常说“画与为人的修行相关”。故此,先生一直在思想与生活中保持东篱采菊,悠然自得,南山寓于胸中的归隐心境,而脑海中的淡泊名利正促成了他作品中独有的清廉。在画作中对于正气的呐喊,试问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体会。为正者,自然会同他的作品时刻吸引,被先生的为人所折服。

《信天图》144cm x 362cm

“画为心源”,先生画作中的第一性是其内心的思想,纯粹而不失精炼,澄澈却深不见底。犹如竹林甘泉,在曲水流觞中透出沁人的醇甜,冷冽的泉水恰又发人深省,霎时狂风凛冽,竹林莎莎间,将过往与未知连成一线,可触而不可捉,渴念而不可及。

先生的画时常是如此,大写意的豪放执笔,将人引入上下求索的绵绵意境之中,在潸然泪下之余,幡然顿悟人生的两仪禅意。而这一切,都不是技巧的刻意为之,而是作品中清新却又浑厚的气局带动,在野趣狂放的执笔中,天籁浑成,将艺术与大象融合,凌驾于技法之上,跳出了一切所谓的画技。

如今鲜有人能够理解大写意中国水墨的奥妙,更鲜有人能坚守在大写意的道路上。有多少人为了名利而奔波,改变了此生的初心,有多少人追求技法的提升,却跳不出原有的层级,更抹杀了初始的灵性。先生常说“艺术的造诣,第一是决定格调的人品,为人的宽度与广度,其次是思想的澄澈与心灵的深度,再是国学文学素养,只有三者都达到的一定的水准,这才促成了艺术”



相关文章推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意见反馈 APP下载
官方微信